茯苓作为古代常用中药,历久弥新,在日常生活与临床应用均具有极高的价值。茯苓具有抗肿瘤、抗炎、保肝、美肤、抗过敏等生物活性,中医临床上茯苓还具有治疗众多疾病的临床应用,主要体现在生殖、皮肤、心血管、肾病等,且疗效确切。
【茯苓的药理作用】
抗肿瘤作用
茯苓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多系统、多靶点、多层次的特点,茯苓抗肿瘤机制与细胞免疫应答呈正相关性,且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、杀伤肿瘤细胞,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。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加免疫应答功能,减轻化疗药物产生的毒性,改善肿瘤微环境。茯苓多糖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与活化细胞功能,可降低细胞内自由基的毒害,从而防止肿瘤发生。羊毛甾烷型三萜松苓新酸具有选择性的抑制原癌基因细胞功能,其作用机制与阻碍caspase-3通路相关;新羊毛甾烷型三萜皂苷可诱导人口腔鳞状癌细胞凋亡,从而起到抗癌作用。
免疫调节作用
茯苓具有正向调节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通过修复处于不同阶段被抑制的免疫功能,激活释放免疫刺激因子,调动免疫因子的积极性,提高机体免疫应答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茯苓多糖可通过升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和降低血辅助性T细胞17的比例,达到免疫动态平衡,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;且茯苓多糖有一定的减毒功能。茯苓多糖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,且具有明显减毒护肝的作用。茯苓多糖、枸杞多糖类物质可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,增强细胞吞噬功能,影响免疫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,且均对肠道粘膜具有免疫调节作用。
保肝作用
茯苓多糖对肝损伤(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所致的肝损伤胎鼠模型)具有明显保护药理活性的作用,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活化AKT肝脏细胞的信号通路有关。茯苓多糖可对抗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,但作用机制多与抑制肝细胞中NF-κB信号通路有关。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明显减轻毒性,保护肝功能,其机制多与调控NF-κB、p38MAPK及Bcl-2信号通路有关。茯苓皮水具有改善肝纤维化作用,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有关。
抗炎作用
茯苓抗炎作用主要体现在茯苓总三萜。茯苓总三萜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、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,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也具有较强抑制作用。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,并推测茯苓多糖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活化T细胞、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关。
美肤作用
茯苓自古具有亮白肌肤、美容养颜之效,正如古籍《证类本草·卷第十二·茯苓》中记载服用酒浸泡的茯苓后可使肌肤润泽,童颜永驻,长久服用,可延年益寿,长命百岁;《抱扑子》中言“久服颜瘢灭,面生光玉泽”。《本草品汇精要》曰:“白茯苓为末,合蜜和,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。”则详细描述茯苓具有美白、淡化斑纹的作用。现仍流行于世的美白原方“七子白”面膜,出自《太平圣惠方》,由白茯苓、白术、白芷、白及、白蔹、白芍、白僵蚕七味中药磨粉组成,亮肤口碑盛佳。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证实,茯苓中的茯苓多糖、三萜类物质等均具有抗衰美白、淡斑美肤之功效。
其他作用
此外,茯苓还有其他作用,如:镇静催眠,抗癫痫,提高记忆力,改善痴呆,抑制过敏,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。